*原文为一篇提问的回答,略有改动。* > Question: 大学是科研与学术的圣地,但很多大学生却只是为了考学,不能够把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并搭建思想体系。这是为什么? ### 我们大学的病症 “把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并搭建思想体系”正是通识教育建立之初的核心目标。而至于为什么当代大学生根本做不到甚至都没有走在这条通识路上,背后是现代背景下**教育专业化**这个机制愈演愈烈的弊端。 上一辑引用了尼采1872年《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的演讲,此处进一步解读现代教育的外延与收窄。 - 先来说“外延”这部分,高等教育的普及是提高了全民素质的下限,人人有书读且更多青年人有大学文凭的年代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同时也造成学历货币的迅速贬值。从小范围专门培养知识分子的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大众的普遍教育,最核心的转向是教育目的本身。前者的教育为的是打开青年人的知识面广度,这种耗时耗力的智识启蒙相当于把大学教育看作是一场真正的成人礼。核心指向人的见识。而后者的教育为的是让青年能快速投入生产成为劳动力,因此教育变成批量复制的流程,意在快速链接垂类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核心指向人的劳动力。 - - 再来说“收窄”的问题,专业的精细化切分这件事不只在大陆,英美等西方教育体系中更是如此。美本教育虽然有general education通识学分,但大部分同学从大一入学就明白要尽力在专业课上探索细分方向,例如cs中学nlp还是cv,是做ml还是sde,这些细分领域的选择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做的项目内容以及专业课程。“专业化”背后映射的是实用主义倾向,学生希望大学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好工作,企业希望大学专业的分类能节省用人时的筛选时间,社会作为前两者的背景倡导的是高效·精准·不出错的价值观念。因此,收窄的教育内容体现出教育正愈发被当作一种社会化的工具。 ### 如何搭建体系 说完了问题是什么,再来说说如何解决问题。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英教育,这份精英精神不在于教育的物质投入或者同学圈层非富即贵,而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在智识层面的超常要求。 首先青年要认可高等教育的价值不在于那张文凭,也不仅限于读完4年大学能去劳动力市场上交换的价格。其次作为青年你要能够投入超出常人的时间大量广泛地阅读,并不是抱着娱乐或者一时的兴趣,而是对现象-知识-思考抱有恒常的好奇心。 以下是我希望自己践行的准则: - **在工作上花了多少时间消耗自我,就读多久的书作为休整**。如果今天工作加班了6小时或者学习最近期末超额备考了13小时,那么在休息的时间段就设置同样的时长去阅读。前者输出,后者输入,达成一种动态平衡。 - **一切阅读最关键的是“问题意识”**。如果不是想知道康德提出的认识论存在什么纰漏,那知性的分类和知性本身间的gap如何解决,便没有必要读德国观念论这段哲学史。如果不是想知道大陆与北美民众对自由的理解,就没有必要涉及political philosophy去读那厚得可以当枕头的天书《论自由》。不被问题驱动的阅读不会成为你的知识体系。 以上写给所有实践博雅教育的各位,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