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茫地怀疑“现代教育”?尼采也是。
现代教育由两种力推动,普及教育的推广力,与细分学科的收窄力。尼采认为这种“外延”与“收窄”都导向了明确的结果,即我们的教育在大批量地生产”片面的人“。转换到当今中国高校教育不能够更加贴切。大学普及率的不断拉高,与专业不断垂直化精细化,导致大学生变多的同时也变得"便宜"。自然尼采推崇的是**精英的博雅教育**,而当今社会走的却是**廉价的文凭派发**。
> 在现代,有两股貌似相反、就其作用而言同样有害、就其结果而言终于汇合的潮流,统治着我们原本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的教育机构:一方面是尽量扩展教育的冲动,另一方面是缩小和减弱教育的冲动。
在尼采看来,某一个专业的精英学者不过是个有学识的工人,终其一生只是精通自己手上的一颗螺丝或把手。而真正的教育应该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而非片面的工人。
### 什么是真正的大学教育?
他认为真正的大学教育是要用这三重尺度衡量:对世界与人生的惊奇【哲学】;对更好表达的追求【艺术】;人文精神的思乡【古典】。
- 对世界与人生的惊奇 哲学
- 对更好表达的追求 语言与艺术
- 人文精神的修养 古典文化
哲学始于对世界和人生的惊疑,以及寻求万物统一性的愿望。然而在现代学术课堂上,对于深刻问题的探讨逐渐被语义学和历史考证取代。哲学课关心谁在什么时间说了什么,这种历史细节问题,"历史考证和技术态度扼杀了形而上学的沉思",不复有真正的哲学教育。
关于艺术,尼采举了文学的例子,认为只有经过严谨系统的文学训练才能有足够的品味。"一切所谓的古典教育都只有一个健康自然的起点,即在使用母语时艺术上认真严格的习惯;唯有经过最严格的教育努力,并具有艺术的天赋,才能对古希腊文化产生感觉"
> 今天的大学生在哲学上是不适合和无准备的,在艺术上是缺乏本能的,面对希腊人是自命自由的野蛮人,即使你们不是避之唯恐不及,你们大约也是宁愿敬而远之的。
### 如何在教育体系中自处?
尼采的文字总是慷慨激荡,使其拥有那种超越时代的灵魂呼唤。没错,超越。尼采的哲学总是关乎超越。他挑选读者,也赋予读者以厚重期待。因此正如前言中所言,
> “这本书是为少数人写的,作者用它来寻找散落在各处的超越于时代骚动的人。”
"重人文"是通识教育的底色。哲学定义了人之为人的基本要素,对自我与世界有彻底的疑问。文学或艺术奠定了一个人的品味。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化,想来是对于西方文化有一重灵魂层面追溯本源的崇高。
我身处于一个tech工科强校,人文教育不能说没有也差不多是瘸腿的。而随着2022年后我亲眼看着身边的朋友从曾经的专业,艺术/文学/哲学/经济,通通转向CS,更觉得这是时代的结症。**本具有教育privilege的我们却没有承担起这份王冠的重量。**应该改变什么,又如何改变呢?尼采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抛下了问题。
我喜欢开放性问题,不过在这敞开的问号中仍旧伫立着一份坚定的精神。
**何为教育?是精英自己对自己的自我要求,在读书只为求职的年代,在重工具理性轻人文价值的年代,仍旧具有逆水行舟的魄力。不断超越,不断回溯。**